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不断,引发市场关注与热议。《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选择提前终止运作的理财产品累计已达到四五十只。
“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逐步推进,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可能还会出现。”普益标准研究员霍怡静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提前“退场”属于正常市场行为,理财机构要留住投资者,需进一步提高自身投研能力,提升专业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8月15日,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公告称,经审慎评估,决定于2022年8月17日提前终止中信理财之睿赢定增稳健24月周期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产品代码:A204D1481)。
此前的8月5日,信银理财决定于8月9日提前终止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15号理财产品(产品代码:AF212111)。该产品于8月16日清算完毕,最终产品份额净值为1.0081元。
记者注意到,7月以来,信银理财已经提前终止了多只固收类理财产品,包括信银理财固盈象固收稳健半年定开1号,以及智慧象固收增强FOF 一年定开9号、12号等。
除了信银理财,农银理财也于7月18日公告称,旗下“农银同心·两年开放”价值精选第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新客新资金专享)计划于2022年8月24日提前终止,产品到期日同步变更。该产品成立于2020年8月26日,理财产品最长期限10年,每两年开放1次,第一次开放期为2022年8月26日。
不止理财公司,部分银行也在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公告显示,中原银行在6月和7月先后提前终止了16只理财产品,盛京银行也提前终止了“添益系列理财产品”15只产品。此外,浦发银行、日照银行、渝农商理财等机构也均有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投资业绩不及预期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德怡律师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就是一些有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合同约定期限还没到时,就提前终止理财合同,或者一些无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不再继续履行合同,提前将理财产品清盘。
据了解,银行理财产品此前也出现过提前终止的情况。普益标准202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其中有1348只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发布之后终止,2019年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涉及622只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提前退场原因何在?对此,信银理财在公告中明示,“经审慎评估本理财产品目前投资情况,管理人认为提前终止产品比维持产品运作更有利于保护产品持有人的权益”。农银理财也在公告中称,“因预计后续市场不可控因素较强,本产品净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为更好地提供产品服务,保障投资者权益”。日照银行则表示,为充分保障投资者权益,避免因管理规模下降造成投资损失,根据本理财产品说明书的相关约定,该行计划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
在霍怡静看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原因有3个:一是投资业绩不及预期,净值波动较大,为了及时止损而提前终止运作;二是理财产品的管理规模下降,投资风险较高,对机构而言,继续管理的性价比较低;三是由于部分理财产品设有终止条款或按监管规定提前结束运作。
今年以来,理财产品频频出现“破净”现象。近日,一条“1万元银行理财15个月仅赚9元”的消息冲上热搜。理财产品持有人许先生认为,理财产品业绩太差是机构提前终止相关产品的主要原因。
以信银理财到期清算的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15号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成立于2021年8月9日,无固定期限,风险等级为PR3级,初始净值为1元,业绩比较基准为5.40%。然而,清算时其每份净值仅为1.0081元。扣除掉各项费率,每万元的收益不到80元,远低于其预期收益率,也低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机构能力亟待提升
记者梳理发现,提前终止运作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多为R2级和R3级,对应的客户大多为稳健型的理财投资者。稳健型客户更看重产品的稳定性,机构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是否会侵犯客户的权益呢?
王德怡表示,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一般有提前终止条款,如果银行终止运作符合合同事先设定的条件或者具备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提前终止运作没有什么问题。但银行应该及时向用户披露相关信息,否则可能涉嫌侵犯客户知情权。至于披露的方式,有些银行格式合同规定在网站上公告视为送达,有的还对提前几天告知有明确约定,合乎约定即可。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会对用户带来什么影响呢?霍静怡表示,对投资者来说,产品提前终止有利于投资者及时止损,减少因产品业绩不佳导致的资金损失程度,但是可能会降低投资者对机构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对机构来说,提前终止产品不利于客户信任、品牌形象以及整体的风险管理,但是有利于机构推动理财产品转型。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梁涛在日前举行的“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透露,截至2021年末,理财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具有刚兑性质的保本理财清零,银行业、保险业的资管产品净值化水平已经超过了95%。“在全面净值化时代,理财机构要留住投资者,需进一步提高自身投研能力,提升专业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合理布局产品类型和投资方向,提升业绩表现。同时,要做好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和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理解净值型产品收益风险共担的本质。”霍静怡说。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则建议,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后,简单依靠业绩基准高低来挑选理财产品的策略会逐步失效。投资者应逐步调整心态,基于自身风险偏好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如果难以接受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性,购买存款类产品或许才是更适合的选择。